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3120190031 平陽新聞網 版權所有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主管 平陽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辦 浙ICP備13002923號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平陽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8 www.cfj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小的花兒,綻放著墨香的花瓣,蘊含著清潤的氣息,淳樸中透著一種內斂的雅致。藍天下,那些隨風搖曳的朵朵雛菊,托舉著夢想,錯落著詩篇,抹了一筆行走中的文學之旅。他們走在綴滿菊香的文學田野,化筆為雨,浸潤發芽的夢;他們亦如平凡嬌小的雛菊,展開稚嫩的花瓣,散發純真的美好;他們不忍擱筆,但愿化為花兒,落于寬闊的大地,凝結世間的墨色文字;他們是雛菊文學社的社員,用筆,用心,書寫夢的飛翔。在這,花,開著,夢,行走著。
宋橋小學雛菊文學社成立于1995年的秋天。那年秋日,點點暖意,徐徐微風,園內的雛菊朝著陽光微笑綻放,時而舞動,時而沉思,堅韌的氣息點染整個校園,感染了老師和學生,歡樂的笑聲,撒落不遠處,操場上,花叢里……,悄悄地,散發出靈動雋永的馨香。1995年的《雛菊》印于報紙,2007年的《雛菊》發于社刊,并成立了雛菊文學社。雛菊文學社的創辦人伍一會校長說,文學社的名字因雛菊而來,它是孩子們的展示平臺和交流平臺。望學生能做一朵雛菊,仰著臉,面對陽光,用旺盛的生命力,在知識的海洋里茁壯成長。文學社10來年的變遷,不僅僅是刊登形式的變化,更多的則是學生對文學的追求,那些稚嫩堅韌的身影努力灌溉著詩、夢、文學,煥發文字的魅力。翻開雛菊文學社的社刊《雛菊》,陽光與花兒潑墨而上,隱喻著不懈的夢想,其間的學生作品文字流暢,生動優美,想象力豐富,字、畫的相融相合,撼動讀者的心,足見寫者的真摯真誠。
據文學社主編張婷婷老師介紹,該校文學社活動不局限在學校范圍內,他們努力為孩子創造更加自由廣闊的文學天空。“每年出一期社刊,每個學期分三期,每期圍繞主題展開文學社活動。如社員同讀一本書,戶外采風,撰寫實踐體會,制作文學書簽、賀卡等形式,讓他們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與社會接觸,與大自然融合。”張老師表示,讓學生愛上文學,在文學里找到快樂的自己,聽微風細語,和花朵閑談,保持他們自由純真的靈魂,是老師們的初衷及目標。辦社多年來,在多位指導師和社員的共同努力下,文學社社員們多次獲得市縣級榮譽,如溫州市“六城聯創杯”中小學生作文大賽三等獎,平陽縣2014年“微寫作”大賽一二等獎, 2014年縣小學生“畫中有話”優秀作品一等獎等。這些榮譽里有著汗水,但更多的則是汗水背后,那濃得化不開的幸福,一種名為文學夢的美好。
一間教室,一群社員,或看或談或交流,各抒己見。雖是稚嫩的身影,卻有著不亞于作家的文學氣息。他們愛書,但不困于書,他們愛寫作,但不框于格子里。來自該校三至六年級的22名文學社員,在聊天中,撇除了起初的陌生感,逐漸侃侃而談,談天,談地,談文學,更談人生,純真的思想,幽默的話語,機智的對答,妙語如珠,室內生花。在他們的眼里,世界一場浩瀚,一片花海,有著數不盡的美好,有著數不盡的快樂,唯有用筆才能捕捉記錄下世間的美景。社員們表示,他們因文學而相識,因愛好相同而攜伴為友。談及入社后的活動光景,一社員說:“用紙片寫下自己的文學感受或心得,然后隨機發給其他社員,讓他們聽聽我的心聲,走進我的文學世界,以文會友,妙哉。”他表示,“文學漂流瓶”這個活動,大家都深有感觸。就讀六年級的金雨晴社員感嘆道:“在社刊登出作品,拿到稿費的那刻,猶如煙花綻放上空,心情無法用言語表達。”他說,去年領過來的10元稿費,至今還存放于紅包內。錢雖不多,卻是最珍貴的禮物。
談及雛菊文學社未來的發展,張婷婷老師表示,希望讓文學社的社員們,帶動其他學生愛上文學,愛上閱讀。同時,也希望能拓展文學社的規模,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參與進來,體會文學的魅力。接下來,他們將舉辦更多的文學活動,提高學生們的寫作水平。讓孩子與老師一起行走文學夢,讓花持續開著,讓彼此與雛菊文學社共同成長!
校長伍一會寄語
仿佛就在昨天的那個秋日,我們幾個老師坐在一起聊天,其中的一位語文老師提起她班級中的一小女孩所寫的文章感人,很有文采。于是,我們想給這些孩子一個展示和交流的空間,創辦一份校刊的想法自然而生。取什么名呢?當時的窗外,幾株菊花正開得燦爛,雖小卻很有精神。“雛菊”就這樣寫在了校刊的封面上。
從1995年至今(其中停辦三年),《雛菊》從校刊長成了“雛菊文學社”,在老師們的精心澆灌下,“雛菊”長勢喜人。今天,我們學校確立了“享受學習,快樂成長”的辦學理念,雛菊文學社的天地更加寬廣了。不囿于一個社團,孩子們自己在校園里發起了微寫作比賽,組織了現場采訪報道活動;不拘于一所學校,孩子們來到社區,來到山間,“采風”這個詞從他們筆下流出;不在乎一些文字,在意的是孩子們在活動中收獲到的體驗成長……
老師們精心設計,細心指導,扶正菊苗,施好菊肥,一心只為菊之茂,多年如一日,我們只做了“堅持”這一事。因為我們明白,這菊曾開在陶淵明的籬下,曾開在李清照的簾外,而今我們要讓這菊開在孩子們的心上,清香雋永。
寫到這,鼻前似乎飄過數縷菊香。抬頭望窗外,孩子們正活躍,就愛這一抹菊香。
(平陽新聞網記者 宋淑瑩 見習記者 黃晨希)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新平陽報”、“平陽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平陽新聞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