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3120190031 平陽新聞網 版權所有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主管 平陽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辦 浙ICP備13002923號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平陽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8 www.cfj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陳銘忠 圖/文 編輯 王秀華
近代印人學習篆刻,有從漢印入手,也有從流派印入手,只要方法得當,都能有所成就。
由于篆刻藝術最基本的審美習慣、創作原則和創作技法都包含于漢印之中,而流派印又都根植于漢印,在漢印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學習篆刻從漢印入手更接近本源,取法更高,發展的路子更寬,并且可避免沾染某一流派的積習,不為門戶所囿。從臨摹漢印入手,而后博涉各家各派所長,是學習篆刻藝術非常好的一個途徑。
漢印形式、風格多樣。初學漢印者應從法度嚴謹的漢官印入手,從而更好地把握漢印的精神面貌。在此,筆者以經典漢印“渭成令印”為例,淺談漢印臨摹。
讀印
渭成令印(銅印、璽印),方形,鼻紐,印面2.3×2.3厘米,通高1.9厘米。其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渭成令印”四字,“令印”二字末筆下折,為西漢印文特點。此印原屬西漢時縣官印,歷經20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現藏故宮博物院。
渭成令印筆畫挺拔有力、剛中帶柔,結字方圓兼備,整體落落大方。印面“十”字留紅縱橫皆取斜勢,仿佛將“十”字順時針方向稍微扭轉。
“渭”字右下角這個曲筆非常重要,它既是“成”字右上角折筆的對比和向上的過渡,又與“令”“印”二字右下角的曲筆形成對比。可以想象,此處若是一個方折,全印會非常生硬,印面也會失去流轉的氣韻。
全印的平穩全賴“成”字重心下移和大塊面留紅形成的下墜感。“印”字最后一橫的水平放置可看作“成”字的重要呼應。
“渭”字右部變細或因磨損引起,筆畫沾邊、變細、破損等效果作印可吸收,但要注意分析,不可全然接收,又不可不察。
臨摹
摹印前,要先準備刻刀、印泥、筆墨、印石等。要使摹描的印稿與原印盡量相似,可用拷貝紙蒙在印樣上摹寫。摹寫完畢后,可采用水印上石法(用濃墨摹寫印樣)將印樣過渡到印面上。首先,將墨稿反轉覆于磨平后的印面;以筆蘸水,潤濕印紙,用紙巾吸走印紙部分水分;用指甲蓋等光滑弧狀物反復摩擦,使墨稿過渡到印石上。若字跡不夠清晰,可用筆稍作描摹補充。
水印上石完成后,即可進入臨刻環節。臨刻過程中,刀法的運用十分重要。篆刻用刀主要有沖刀和切刀。沖刀,通常以左手緊握石章,右手以執鋼筆法執刀,拇指與食指夾緊刀柄,中指附在食指之后頂住刀柄,以無名指頂住印石右側。刀尖入石后,向前沖進,“準、狠、穩”是關鍵。切刀則以直刀深刻,一刀刻畢,重新提刀切入,反復刻劃。
沖刀線條勁健、奔放、痛快、簡潔;切刀線條蒼渾、老辣、豐富。雖然刀法有區別,但實際操作中可根據走刀空間與想要表達的線條面貌,視情況靈活轉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新平陽報”、“平陽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平陽新聞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