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3120190031 平陽新聞網 版權所有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主管 平陽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辦 浙ICP備13002923號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平陽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8 www.cfj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記者 陳云散 文/攝 編輯 宋淑瑩
每天,52歲的陳繼儆都會挎著果籃采摘成熟的無花果,待裝好顧客預訂的斤數,再一一送到他們手中。在他身后的采摘園,一個個紫紅色的無花果掛滿枝頭,旁邊的柑橘已邁入生長期,從高空俯瞰,綠油油的一片,長勢喜人。
前段時間受臺風影響,無花果因水分過足,口感稍有影響,但得益于多年積累的好口碑,打電話向他購買無花果的顧客依然非常多。別看陳繼儆經營得有聲有色,每天“手里有活”,十年前他的生意還處于虧本狀態。
工藝品不賣種起果樹
陳繼儆是海西鎮北廠村人,高中畢業后的他,一直從事著工藝行業。十多年前,他在義烏出售工藝品,收入還算不錯。因為母親病重,他回到昆陽鎮租了一間小店面,雖然起初一年收益也有十幾萬元,但加上家庭開銷,以及工廠效益下滑,沒有賺到什么錢,反而虧了本。
那時,他身邊的許多朋友都賺了錢,出門聚會也多是由朋友搶著買單,他覺得總消費別人的錢不好意思,想著:種水果試試吧。陳繼儆算了一筆賬,當水果每公斤6元,一畝地產量約2500公斤,一畝地就有1萬元的收入,100畝就能賺個100萬元。“種水果也是我的一個夢想。那時就想著,一定要去試試,既然工業做不過人家,那我就從農業入手。”
然而事情并沒有陳繼儆想象的那么簡單,當家人聽說他想從事農業工作時,極力反對。“這種靠天吃飯的行業,又累又辛苦,還賺不到什么錢,虧損了怎么辦?”“家里還有孩子要撫養,柴米油鹽都要花錢的。”……各種反對聲音迎面而來,陳繼儆的父親更是表態:這塊地是我的,你不能種。這期間,父子倆經常吵架,每次都不歡而散。說服不了家人,陳繼儆索性先斬后奏,直接購買了一批果樹苗,種在了父親的所屬地上。見陳繼儆如此執著,也已“生米煮成熟飯”,父親也就不反對了。
那年,村里的許多農民都以種植水稻為主,只有幾戶人家種點甘蔗,無花果這樣的水果幾乎沒有。
同年,網上購物開始流行,陳繼儆用電腦上網購買了果樹苗。“那時候我沒經驗,什么也不懂。第一批買的100多種果樹苗,里面被摻雜了‘假’的苗兒,只有從個別農業研究院購買的果樹苗種植成功了。”他說,水果種植見效基本是3年,剛開始3年種植的果樹苗,有的因是假苗枯死,有的因品種無法適應當地情況被淘汰。當時,農田附近還有一處違章紅磚窯廠,導致部分果樹苗污染枯死,只有少部分的無花果和桑葚活了下來。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
頭三年的種植可謂是零收益,陳繼儆虧損了十幾萬元。雖然失敗了,但他還是在哪里跌倒,從哪里爬起來。
第4年,陳繼儆將所剩的果樹苗全部轉移到平海大道附近的一塊16畝大小的農田里。不怎么專業的陳繼儆說,農業真的很難,種植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問題,都是靠自己慢慢摸索。第一批種下去的無花果已經長到發芽,卻怎么都不結果。他開始翻閱書籍,上網查詢,但都找不到原因。后來,他致電研究所的專家詢問原因,終于找到了源頭。原來是因為他沒有控制枝葉,讓其隨意增長,才無法結果。“其實每個品種都有不同的問題,就拿桃子來說,它的蟲害就有幾百種,我沒有時間提前去預防,只能遇到問題再攻克。”
在陳繼儆的采摘園里有一間移動板房,里面除了一張木床、一臺電腦和幾本書,就再沒別的什么東西了。他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挖溝、填土、耕地、種苗、施肥、打藥、除草等,都是由他一人負責。
5時許起床,開始為園里的果樹苗除草、施肥、打藥等,中午開始采摘無花果配送,16時許返回果園,繼續護理他心愛的果樹苗。每天,都是到天黑才結束,有時遇上特殊情況,他得點著燈摸黑澆水。
“想要將水果種植做大做強非常難,只有少數能成功,按概率算可能只有百分之一。”陳繼儆說,第6年,無花果和桑葚開始有了一些收入,他用收益的錢慢慢擴大種植面積,培育更多新品種。其間,有次因為資金無法運轉,他小女兒的學業停了一年,大女兒也險些被迫停學。思來想去,他賣了幾株果樹苗給附近農戶,并幫忙指導技術,賺了幾萬元,大女兒的學業才能繼續。“我這個人臉皮薄,不好意思開口向人借錢,覺得很難為情。”
對未來充滿期待
眼看著果園慢慢擴大,產量逐步上升,陳繼儆開始嘗試采摘體驗。就拿桑葚來說,每年五月是桑葚成熟季節,他收取20元門票,讓市民體驗邊吃邊摘的采摘樂趣。同時售賣桑葚,每公斤30元。陳繼儆告訴記者,他一開始的設計,就是做一年四季都有水果成熟的大果園,采摘不間斷,這樣也能留住更多顧客。
眼下,無花果都已成熟,但因為天氣炎熱,他未開放采摘體驗,而是采取微信團購模式。慢慢的,許多人都來買他的無花果,供不應求。采訪當天,他還接到外地客戶的電話,向他訂購無花果。別看他現在銷售做得這么好,當年他第一次售賣可沒這么容易。
陳繼儆記得,無花果第一次結果時,他摘下送到鎮里售賣,結果無人問津。許多當地人沒有見過這紫紅色的小東西,紛紛發出疑問,“這是什么?這是水果嗎?能吃嗎?”當時,他還打印了廣告宣傳自己的無花果,但依舊沒有銷路。就在陳繼儆發愁時,一位在塘下賣油條的當地人建議,將無花果放在他這代賣,結果不出幾天,七八公斤的無花果銷售一空。那年,他種植的無花果賣了1萬多元,賣油條的當地人還從他這買走了幾株無花果樹。
從產量七八十公斤,到現在一萬多公斤,陳繼儆果園的產量是逐步增多。目前,他還在不斷擴大果園面積。看著陳繼儆的果園規模越做越大,村里的十幾戶村民也開始向他取經學習種植無花果,他們的錢包也慢慢鼓了起來。
現在,陳繼儆的目標是將他的果園打造成一條龍休閑莊園,包含小吃一條街、私房菜酒店、釣魚、玫瑰花種植等多個項目。“顧客來采摘水果的同時,可以得到更多的體驗。”對于未來,他充滿了期待。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新平陽報”、“平陽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平陽新聞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