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3120190031 平陽新聞網 版權所有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主管 平陽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辦 浙ICP備13002923號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平陽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8 www.cfj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記者 林子婧 編輯 鄭振國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機載體。我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從2018年起步,3年來,堅持立足本縣實際,初步建成具有平陽特色和示范效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添彩高水平小康精神文化生活。
挖掘文化優勢 增強群眾文化獲得感
讓小康生活更具“滋味”,不斷完善、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是必不可少的。
隨著新的縣文化藝術中心建成投用,新圖書館、新博物館、木偶生態文化園、南拳文化園主體工程全面完工,平陽的重大文化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各類公益課堂百花齊放,各類文化創意、文化休閑等新興文化產業悄然興起。如今,一份份蘊含希望、溫暖人心的公共文化服務離平陽的百姓也越來越近了。
我縣在全縣范圍內建立了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成開放鄉鎮圖書分館16個、文化驛站20個,擁有城市書房9個、百姓書屋4個、文化禮堂291個、農家書屋128個。縣圖書館、縣文化館全部達到部頒一級標準,圖書館各項數據指標皆實現達標,我縣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走在了前列。
多年來,基層文化設施服務建設的好消息不斷從平陽傳出,10個綜合文化站得到扶持提升,打造具有特色的“一鎮一站”,成為鎮級的文化地標。全縣453個村(社區)設立文化禮堂或基層綜合文化中心,設置率100%。值得一提的是,山門鎮、順溪鎮2個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重點鎮,23個薄弱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任務全面完成,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我縣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美平陽等主題,我縣創作了詩歌、美術、書法、攝影、戲劇等文藝作品835件,獲得省級以上榮譽104項。其中,小品《京巴小白》獲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資助立項,大型傳統木偶劇《高機與吳三春》入選浙江文化藝術發展基金資助項目,歌曲《畬山踏橋》獲省第十七屆音樂新作演唱演奏大賽金獎,群舞《繃鼓工》獲省群眾舞蹈大賽銀獎。以紀念浙江省一大召開80周年為契機,打造大型紅色主題歌舞詩劇——《浙·一抹中國紅》,首演獲得巨大成功,受到各界廣泛好評。
把握群眾需求 優化公共文化產品供給
近年來,我縣不斷豐富文化產品服務供給,創新服務方式,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文化服務送到家門口。2018年以來,累計送戲下鄉1456場、送展覽講座1070場、送書118636冊、送電影18006場、跨縣文化走親25場。縣圖書館每周開放時間69小時,縣文化館62小時、博物館56小時,鄉鎮綜合文化站每周開放時間42小時。
此外,鄉村藝術團、藝苑星空、市民文化節、藝路同行、會文講壇、一鎮一品等文化活動又成為我縣的文化新名片。
我縣通過“單獨建團、鄰片組團、互補連團”的方式,鼓勵吸引鄉村文藝愛好者加入藝術團,2018年5月,成立全市首個鄉村藝術團雅山元洲鄉村藝術團。目前,我縣已設立縣級鄉村藝術團總部和16個鄉鎮鄉村藝術團總團,鄉村藝術團總數達256個,團員13452人,實現全縣453個村(社區)全覆蓋。鄉村藝術團的演員們以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才藝大比拼火遍全縣,晉升為村民心中的“新網紅”。創作題材取自鄉村,演員是普通百姓,這樣的“大手筆”和“草根性”,讓基層群眾成為文藝活動主角,老百姓既當觀眾,又當演員,變“獨樂樂”為“眾樂樂”。
拓寬服務渠道 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共享
“來,跟上節奏,我們一起練習舞蹈的基本步伐。”市民陳阿姨努力跟著手機里的老師學習舞蹈。同樣,不少的市民也在家里,跟著縣文化館“網上公益課堂”里的老師,鞏固復習基本步伐。
“今年疫情期間,我縣文化惠民活動大部分改為線上舉辦,通過互聯網為群眾提供了大量文字、音視頻等數字資源,滿足群眾在特殊時期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展現了平陽人民抗擊疫情、助力復工復產的良好精神面貌。”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當下,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發展日益密切。我縣積極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例如,縣圖書館建成數字圖書館,縣文化館推出“文化慕課”,縣非遺中心打造數字非遺館云展廳平臺,縣蘇步青勵志教育館推出“掌上蘇館”,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新模式,并成功建成3個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庫。
在數字資源基層服務力方面,全縣各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配備數字設備,確保文化場館無線wifi全覆蓋,能為村民實時提供電子閱覽、信息查閱、視聽等服務。同時,加強數字資源服務下沉,縣級公共文化機構數字資源免費提供給基層文化場館使用。
現在,平陽的大街小巷,坐在家里的人少了,散步健身的人多了;打牌的人少了,跳“廣場舞”的人多了;聽吵架聲少了,聽“村村響”廣播的多了;傳播不良信息的少了,看書讀報的人多了。
小康路上,平陽的文化味兒也愈發濃郁了。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新平陽報”、“平陽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平陽新聞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