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3120190031 平陽新聞網 版權所有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主管 平陽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辦 浙ICP備13002923號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平陽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8 www.cfj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記者 徐遠慮 編輯 林嬋
重任千鈞惟擔當,奮楫楊帆勇向前。在昆陽鎮經濟發展歷程中,過去的五年,是干勁十足、振奮人心的五年,是碩果累累、成績頗豐的五年。五年來,該鎮錨定“精致之城、品質昆陽”高質量發展奮斗目標,全鎮上下埋頭苦干、攻堅克難,在搶抓機遇中乘勢而上,在攻堅克難中砥礪前行,邁出的每一步都鏗鏘有力,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昆陽全景
創新驅動,引領轉型升級新發展
五年來,該鎮穩經濟、強產業、重創新、促改革、擴開放,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五年里,全鎮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了51.6%,限上批零住餐業銷售額長了338.8%,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了154.21%,城居民人均可支配分別增長了49.6%和72.1%。
“過去的五年,我們堅持將創新作為驅動產業轉型的最強引擎,產業發展態勢強勁,‘工業強鎮’跑出加速度,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的產業發展之路。”該鎮有關負責人介紹,五年里,該鎮圍繞時尚輕工、綠色食品等主導產業,建立優質企業成長梯隊,大力推進“三轉一市”,共有上市企業4家,居全縣之首。
水亭圣諾小微園、總部經濟大樓的建成投用,為“大拆大整”后小微企業的安置和轉型升級提供了廣闊平臺,也大大促進了動能轉換打造新引擎。此外,該鎮還在規上工業研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方面實現了全面加速,五年來共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6家,建成省級企業研究院和高新技術研發中心4個,新增發明專利授權108項,規上工業研發費用、高新技術產業加值占比年年攀升,一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獲評“中國淘寶鎮”、投用平陽數字商務中心和數字商務產業園、落地全縣首個五星級酒店及兩大城市綜合體……近年來,該鎮“服務業興鎮”戰略邁出新步伐,大力實施“互聯網+”戰略,推進電商模式創新,構建產業支撐體系,優化電商發展環境,電子商務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并依托現代科技成果,建設大數據集成應用體系,為全縣5000家實體企業和15000家個體提供服務,直接間接帶動就業崗位6.3萬余個。
內外兼修,城鄉面貌實現精彩蝶變
城美了、樓靚了、路寬了……過去五年,是昆陽鎮城鄉面貌變化最為明顯的五年,該鎮以“拆”為抓手推動城市更新,以“建”為引擎加速城市發展,以“美”為指引更新城市面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城市宜居品質快速提升,城鄉面貌實現蝶變,走出了一條能級躍升的城市蝶變之路。
2017年,平陽最大的城中村項目西直街改造一期基本完成連片簽約,創下我縣簽約地塊單體面積最大、速度最快的紀錄;2018年9月,昆陽鎮征遷工作組用了10天時間完成整村簽約,演繹了城中村改造“加速度”……城中村問題是城市發展的“絆腳石”、城市功能提升的“攔路虎”,是城市轉型發展必須解開的一道難題,為此,昆陽鎮下定決心、迎難而上,以破竹之勢打贏了歷史最大規模的城中村改造攻堅戰,完成改造項目44個,拆除面積超170萬平方米,騰出3000多畝的發展空間。
“五年來,我們在開展‘大拆大整’專項行動的同時,還強勢推進‘大建大美’‘精建精美’專項行動,累計完成投資超300億元,通過打造鳳湖公園、市民公園、文化中心、坡南歷史文化街區等精品項目點靚昆陽。”該負責人介紹,過去五年,該鎮以高品質項目引領高質量發展,全面拉開“兩城三區”城市格局,持續完善鎮域交通道路網絡,構建縣域交通樞紐,高質量打造平陽“北大門”。
該鎮還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大棋盤”,精細布局、精準落位、精確發力,堅持貫徹“五美”新溫州建設要求,“六城聯創”縱深推進,下好創城“網格”的一盤棋,城市顏值、氣質、底蘊愈發彰顯,并先后收獲了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縣城、省級森林城鎮、省級生態鎮、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等一系列金名片,獲評全市城關鎮中唯一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樣本鎮,文明城市創建取得階段性成效。
富美同構,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如今,在該鎮石塘糧倉·萬畝田園,10218畝的農田分季節地種植著油菜花、水稻等作物,尤其是上林垟村通過土地流轉后,菜籽油、大米等產品從種植、包裝再到營銷的“一條龍”產業鏈,已成為特色效益農業,而這正是昆陽鎮走特色產業富民之路的一個縮影。
過去的五年,該鎮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地位,建成高標準農田4萬余畝,全力發展特色產業,奶業、茶葉、油菜等發展迅速,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增收,圓滿實現全鎮48個村社集體經濟總收入均超30萬元、經營性收入均超1萬元的“雙提升”目標。值得一提的是,該鎮鄉村振興集成改革、人居環境示范提升等工作還獲省級試點。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近年來,我們推動鳴山村非遺文化旅游產業飛速發展,全力將‘非遺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大抓手,成為鄉村旅游的一大亮點。同時,積極促進文旅融合發展,讓鄉村振興的內涵更加豐富。”該負責人介紹,五年來,該鎮緊扣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大力推進文明鄉風建設,做強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奮力打造全域美麗鄉村。截至目前,全鎮已創成國家AAA級旅游景區1個、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8個、A級以上景區村6個,建成34家文化禮堂,鳴山、上林垟、湖嶼、官邸、萬金等村還入選全市未來鄉村試點名單。
平瑞塘河(昆陽段)獲評省級美麗河湖、“石塘糧倉·萬畝田園”獲評市“十大最美田園”、“十里塘河情·萬畝金糧倉”成為全市試點、湖嶼村村級治理數字化云平臺成為全市未來鄉村數字化改革樣板……五年來,該鎮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因地制宜發展富民產業,著力構建文明鄉風,通過特色產業讓鄉村富起來、文旅和鳴讓鄉村靚起來、文化惠民讓鄉村活起來,交出了一份群眾滿意的鄉村振興答卷。
平安為先,社會治理邁上新臺階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過去五年,該鎮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盯影響社會穩定和群眾安全感的突出問題,始終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不斷深化平安昆陽建設,大力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兜住民生保障底線,推動公共事業發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隨著各大藥店開通城鄉居民醫保慢性病藥品醫保報銷,如今,參加醫保的患者,可以根據醫保定點醫院開出的外配處方到定點藥店刷卡購買藥品,十分方便。另外,我們中心養老院也即將投用,將更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五年,昆陽著眼“大民生”,不斷加大養老、醫保等工作力度,各類保險參保率逐年提高,定標準提升救助的質量效果,夯基礎讓基層服務“不缺腿”,讓遇到急難特困的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牢牢把握住百姓期盼,牢牢兜住民生底線,確保在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村、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過去的五年,也是該鎮推動公共事業快速發展的五年。隨著縣人民醫院異地擴建工程的全面投用、昆陽鎮衛生院遷擴建、昆陽鎮實驗小學建成投用,群眾就醫的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基礎設施得到持續完善,“學在昆陽”“健康昆陽”等品牌也不斷打響、擦亮。同時,該鎮非遺文化傳承賡續、歷史街區煥發生機、體育事業不斷做強,“文化昆陽”招牌也深入人心。
五年來,該鎮堅持開展夏冬季社會治安大巡防,堅持“大巡防”與城市管理、“天眼工程”“敏感事件、重點時間”相統籌,并開展危舊房整治、地質災害治理、“除險安居”工程、禁毒宣傳、安全生產排查等工作,大力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建立智慧“活力網格”工作體系,進一步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精細化、高效化,社會穩定基石越筑越牢。
紅色領航,黨的執政基礎更加牢固
在紅色力量的引領下,昆陽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闊步前行,迸發出高質量發展的無限活力。過去的五年,該鎮著眼于構建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著力打造“紅色領航”黨建品牌,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凝聚力、組織力,構建有思想、有溫度、有力量、有色彩的黨建新格局,走出了一條團結奮進的紅色領航之路。
高質量完成了村社規模優化調整、省級村社組織換屆試點任務,“黨建+鄉賢”“黨建+數字經濟”代表平陽在全市黨建亮點品牌現場會上參評,榮獲全市第一……五年來,該鎮不僅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活動,規范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主題黨日”等黨內組織生活制度,還建立了全縣唯一“1+5+5”網絡監管模式,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強化輿情監管。
五年來,該鎮堅持黨建引領,通過建立“鄉賢共建”機制、構建“兩單兩庫”機制、開展村級老協整治、開展村級組織換屆“回頭看、深化“紅色亮旗”行動、試點“紅色管家”建設、兩新組織黨建建設等工作,建成鄉賢共建會72個;回歸鄉賢600多名,領辦掛鉤項目200余個;推動60余個村集體總收入和經營性收入高速增長,村均總收入增量、經營性收入增量均高居全市前列;撤銷老年協會88個,建立為老服務中心70余個,推動老齡事業健康發展;促進10個軟弱渙散村全部完成整轉;發動黨員6萬人次,開展“紅色星期天”活動600余場,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除此之外,該鎮還深入推進“清廉昆陽”建設,持續推進正風肅紀、懲貪治腐,先后打造了清廉村居清廉業、清廉站所、清廉支部等清廉品牌,建成了清廉文化長廊、清廉主題公園等清廉陣地。另外,該鎮還鞏固壯大愛國統一戰線,積極推進群團改革,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進一步加強黨管武裝和國防建設,進一步發揮社會團體和志愿者組織的作用,形成了上下同心、共促發展的良好局面。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新平陽報”、“平陽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平陽新聞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