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3120190031 平陽新聞網 版權所有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主管 平陽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辦 浙ICP備13002923號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平陽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8 www.cfj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記者 林子婧 編輯 宋淑瑩
爭當共同富裕示范區排頭兵,平陽持續探索、奮力實踐。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年均分別增長8%、9.5%,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改善提升,水電路訊網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農村生活越來越便捷,廣大農民看病、上學等基本公共服務更有保障了,城鄉差距一天天在縮小。
城鄉如何進一步實現協調發展?這是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也是本次縣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集中關注的話題。“擴中提低,讓城市與鄉村更緊密地融為一體”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也是平陽人民共同的期待。
黃益亮代表——
水岸同治,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南雁笠湖村,只見棟棟相連的農房,依水而建;條條干凈平整的水泥路,圍著村子蜿蜒伸展……在笠湖村,處處可以感受到美麗鄉村的氣息。好的環境,自然會帶動豐富的旅游資源。
在縣人大代表、南雁鎮笠湖村村主任黃益亮心里,鄉村旅游的發展藍圖已繪好,他想著再為藍圖添油加墨,讓西部的鄉村旅游插上翅膀。
于是,黃益亮將目光對準了西部鄉村的水岸同治。“近年來,我縣堅持推進五水共治各項工作,水環境質量明顯提高,水土保持成效明顯。”在他看來,特別是近五年,我縣大興水利,完成水利投資63.2億元,建成投用29個重大水利項目,鰲江干流綜合治理效果顯著。
另一方面,小流域防洪標準普遍偏低,已建成的堤防大多綠化程度較低,河岸生態不足,與綠色發展存在較大差距,對兩岸空間的利用和“美麗浙南水鄉建設”的結合不夠,缺乏對區域水文化的挖掘,沿河水景觀文化建設需要大力提升。
“河湖問題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必須強化聯防共治,統籌抓好水上和岸上污染源根除,才能確保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目標。”黃益亮認為,只有加強順溪、懷溪水岸同治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加大水旅融合力度,將水生態進一步轉化為水經濟。同時,以水經濟為發力點,圍繞“水”做文章,這樣才能讓兩岸群眾收獲滿滿幸福感。
錢況代表——
擴中提低,探路共同富裕示范區
“擴中提低”直接關乎人民的“錢袋子”,關系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群眾異常關注的頭等大事。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而‘擴中提低’是關鍵所在。”縣人大代表、縣發改局局長錢況認為,要全面考慮“擴中”“提低”各方面因素,統籌兼顧各主體利益關系,優化高質量發展基礎上的收入分配格局,在發展中推進群眾持續較快增收和享有更高質量、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務,要統籌做好各方面的民生福祉工作,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
“中等收入這個群體,一般享受社會的多種福利。要增加中等群體的收入,與社會保證體系有緊密關聯。”錢況代表認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可讓部分低收入人群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同時,發揮民營企業“穩就業”主力軍作用,積極拓展就業渠道,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以拓展產業工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空間。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保障教育公平為重點,如探索教育發展、社會化職業培訓、文化振興、科技轉化等幫扶機制,提升低收入群體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能力。
此外,在推進市民化集成改革、提升城鎮化水平、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方面也要持續著重發力。“提低”見效了,那“擴中”自然也就成功了。
錢況代表表示,擴圍中等收入人群,提高他們的幸福感是一個橫跨十年,甚至數十年的“征途”。“我們要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共同富裕’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正在推進的行動。”他說。
胡亦雛委員——
完善產業發展,增加增收途徑
山山青竹翠,家家財富來。每年農歷四月到十月是我縣竹農忙碌的時候,他們將收獲泥土中的綠色財富——馬蹄筍。近年來,我縣依托打造“平陽五個鮮”農業區域品牌,使“平陽五個鮮”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和特色品牌,也讓馬蹄筍成為不少農戶的“綠色銀行”。
“目前,村民收入主要由財產性和貨幣性構成。其中,產業性收入最穩定,所以我希望政府能夠大力發展農村產業,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對于缺乏勞動力的弱勢群體,應加大貨幣性補給。”如何幫助這一部分農村低收入群體增收,依然是群眾最迫切的期盼,也成了縣政協委員、縣交通工程建設中心管理二科科長胡亦雛關注的焦點之一。
胡亦雛建議,要從政策制定、產業發展等方面共同發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在胡亦雛委員看來,促進農民群體增收,能讓城與鄉越來越近,而完善農村產業發展,增加增收途徑是關鍵一環。他表示,要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培育生態種植業、現代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休閑旅游業等產業,利用已經初步打造成功的“平陽五個鮮”,引領做好“5+X”特色農業品牌,持續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長。
“要合理謀劃項目招引,做好‘一村一檔’,利用數字化精確分析各村優勢、資源,精準對接項目發展,建設出能夠可持續的增收產業項目,繼而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胡亦雛建議,我縣要繼續優化產業結構,引進高新技術產業或大型國營企業,利用優質型企業建立區域性產業園區,從而輻射周邊區域產業,拉動農村次生經濟產業鏈,為農戶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增加經濟收入。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新平陽報”、“平陽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平陽新聞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