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3120190031 平陽新聞網 版權所有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主管 平陽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辦 浙ICP備13002923號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平陽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8 www.cfj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訊 (記者 吳子漩 編輯 林錦屏) 近日,昆陽鎮鳴山村迎來兩名溫州大學尼日利亞留學生,她們通過體驗溫州蛋畫和溫州鼓詞進一步了解了平陽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在塘河邊的榕樹下,兩名留學生在了解了溫州鼓詞的背景后和溫州鼓詞蓮花市級非遺傳承人葉來旺進行了互動交流,悅耳清遠的牛筋琴聲,一串串高低錯落的鼓詞方言融入了充滿節奏的非洲鼓聲,琴聲、鼓聲、歌聲、舞蹈相互交融……給這段表演增添了無窮的樂趣,路過的村民們紛紛駐足觀賞并為之喝彩。隨后,在鳴山陶院蛋畫基地,兩名留學生體驗了蛋畫的制作工藝,她們拿起棉簽,一筆一筆在薄如蟬翼的蛋殼上勾勒出帶有她們家鄉風格的圖案,一個個精美的圖案印刻在潔白的蛋殼上,無形中將兩國文化緊密聯系了起來。
“我們村走的是文化旅游的發展方向,以文化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去年,村里共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年收入5300萬元,戶均純經營收入增長約3萬元。”鳴山村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鳴山村通過盤活村集體的資源,引駐省市非遺產業26家、文創商戶20余家,掛牌20個活動基地,開設游學項目12個,讓原本沉寂的古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非遺旅游村。同時,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200多個,人均年收入5萬元,村集體的年收入從不到20萬元增長到了436萬元。
“通過這個機會,我們了解到了很多溫州的傳統文化和非遺項目,第一次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回到自己的家鄉,我們也會讓更多人去了解。”一名留學生說,鳴山村通過文化和旅游的不斷融合,走出了獨特的共富路,她們也想學習借鑒村民的共富經驗,為家鄉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昆陽鎮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文化作為出發點,充分發揮文化橋梁、影響和引領作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溫州故事,能夠讓不同文化更好互通借鑒,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加快步伐“走出去”,提升外國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為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新平陽報”、“平陽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平陽新聞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