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3120190031 平陽新聞網(wǎng) 版權所有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主管 平陽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辦 浙ICP備13002923號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平陽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8 www.cfj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陳斌 編輯 王秀華
社學是元、明、清三代的城鄉(xiāng)小學,也是府、州、縣官學的預備學校。溫州最早的社學是明代平陽的賢祠社學,創(chuàng)辦于明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
平陽賢祠社學創(chuàng)辦背景
1.朝廷多次倡辦
社學肇始于元初,以教勸農(nóng)桑為主要任務。《新元史·志三十六·食貨二》載:“(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命頒(立社規(guī)條)于各路!T縣所屬村疃,五十家為一社。……每社立學校一,擇通曉經(jīng)書者為學師,農(nóng)隙使子弟入學!泵鞒性疲越袒癁樯鐚W主要任務!睹魇芳o事本末》卷十四載,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詔天下閭里皆立社學,延師儒教子弟”,并由各地知府、知州、知縣負責創(chuàng)辦。十三年(1380),因一些府州縣官吏以設社學謀私利,詔罷革社學。十六年(1383),又詔令民間自立社學,但嚴禁有司干預,以防擾民。宣德、正統(tǒng)年間(1426-1449),復由地方守令負責社學創(chuàng)辦事宜。天順、成化年間(1457-1487),在未廢止地方守令職責的同時,社學事宜改由提學官負責。
2.浙江提學官通令創(chuàng)辦
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有詔重申,民間子弟可自愿入社學讀書,貧乏不愿者不可勉強。此時,距明初“詔天下閭里皆立社學”已九十年,但浙江布政司所屬各縣仍極少創(chuàng)辦社學,僅在浙北地區(qū)略有推廣。成化十一年(1475),胡榮調(diào)任浙江按察司副使,提督兩浙學政。到任后,立即通令各縣創(chuàng)辦社學。胡榮,字希仁,江西布政司臨江府新喻縣(今江西省新余縣)人。代宗景泰五年(1454)進士,官至廣西參政,曾先后提督廣東、浙江、福建學政。他崇尚理學,重視“化民成俗”,此時正以浙江按察司副使負責學政,故牽頭推進全浙社學。但由于提學官與地方守令對社學管轄的職責范圍交疊,因而各縣一時無所適從。
平陽賢祠社學創(chuàng)辦過程
1.平陽縣率先響應
胡榮向全省發(fā)出通令后,溫州各縣大多沒有反應,唯有平陽積極響應。胡榮《新建社學鄉(xiāng)賢祠記》述:“皇帝登寶位十有一年夏,命臣榮提督兩浙學政,而令有司俱設社學之條,載諸制諭。榮祗領來任,嘗宣行諸郡邑,而守令敬怠不齊,莫克咸勤。惟溫之平陽邑城內(nèi),舊有官地在治所西北,深廣若干步,高明爽塏,宜建社學!碑敃r,平陽知縣是劉清。民國《平陽縣志·職官志》載:“劉清,字本澄,陳州人,舉人。成化九年(1473)知縣,有治才,簡詞訟,均徭役!谌问,始終一節(jié)!痹谌纹陂g,清政廉明,教化百姓,政績頗佳,后被列入名宦祠。他委派舉人孔彥雍赴溫州府城申請創(chuàng)辦賢祠社學?讖┯菏强鬃悠疥柡笠,成化四年(1468)舉人,由他提出創(chuàng)辦社學最為合適。溫州知府將平陽縣的申請報于浙江按察司,提學官胡榮對此極為重視。
2.溫州府同知督建
胡榮委派溫州府同知姚駿督建平陽縣賢祠社學。弘治《溫州府志·宦職》載:“姚駿,成化十一年(任溫州府同知),安福人。”據(jù)《新建社學鄉(xiāng)賢祠記》述:“姚駿綜理營建事,以成化十三年(1477)十二月肇工,明年(1478)七月畢工。……黝堊輝煥,廉隅整潔,崇垣周繚,大勢嚴正,皆駿經(jīng)畫之力也。”建造賢祠社學共歷八個月時間,姚駿督建有力,工匠用心,加上建筑材料精細,故賢祠社學“材良制美,費省人勤”。
3.平陽縉紳集資
關于建造賢祠社學之出資人,無明確記載,但《新建社學鄉(xiāng)賢祠記》述:“財出于□,呂洪為之倡;力出于丁壯,而知縣劉清董其役!泵鞔鐚W建設資金來源有二:一是官府出資,二是民間集資。唯在民間縉紳集資時,才需要呂洪發(fā)出倡導。據(jù)此推斷,創(chuàng)辦社學之財“出于紳”。因此,賢祠社學是一所官府出地、縉紳出資、百姓出力,建成后由官府管理的三位一體的學校。呂洪,平陽縣城西郭雅山人。景泰五年進士,歷官監(jiān)察御史、云南副使、廣東按察使。其《怡老亭詩并序》云:“(呂)洪生于永樂丁酉,二十八歲領鄉(xiāng)薦,三十八歲第進士,叨任監(jiān)察御史,歷升云南按察副使、廣東按察使。年登六十,乞歸致仕!苯ㄔ熨t祠社學時,恰值呂洪致仕回鄉(xiāng)不久。
平陽賢祠社學詳情考
1.賢祠社學地址
歷代《平陽縣志》對賢祠社學的地址說法不一:一是在縣治西;二是在縣治西北;三是在縣治西五十步北;四是在縣治西北五十步。四說均方位模糊,細究則似是而非。但民國《平陽縣志》在記載我縣早期的鄉(xiāng)賢祠時,卻為確定賢祠社學位置提供了參照物。其《神教志》稱:“鄉(xiāng)賢祠,……(初)為賢祠社學!辟t祠社學里建有鄉(xiāng)賢祠,可通過考證鄉(xiāng)賢祠方位,間接確定賢祠社學的地址?滴、乾隆、民國《平陽縣志》均載:“鄉(xiāng)賢祠,……在縣治(署)倉前橋西首!笨h署南首有縣前街,街與縣署之間有運糧河,名倉河。倉河西首有橋,原名所前橋,后稱倉前橋。“所”指平陽千戶所,“倉”指常豐倉。對照萬歷《溫州府志·平陽縣境圖》,千戶所在縣署西首,常豐倉在千戶所西首。再對照康熙、乾隆《平陽縣志·縣治圖》,常豐倉西首是縣西街(即今五顯殿街),倉前橋北端正對縣署與千戶所之間。再對照民國《平陽縣志·縣城圖》,千戶所、常豐倉之間有巷,名倉巷(即今縣府大院西側小巷)。倉巷沿千戶所、常豐倉之間北行,至常豐倉北墻東角,折向西行,連通縣西街,呈“7”字形。因此,順治、康熙、乾隆《平陽縣志》記載常豐倉的四至時,均稱其“東至(千戶)所,西至(縣西)街,南至鄉(xiāng)賢祠,北至(倉)巷!边@個四至,正好可用來確定賢祠社學(鄉(xiāng)賢祠)的位置。根據(jù)鄉(xiāng)賢祠在“倉前橋西首”的記載,結合常豐倉的四至,可以確定:賢祠社學(鄉(xiāng)賢祠)位于倉河北岸,常豐倉的南首,千戶所與倉巷的西首,縣西街的東首。經(jīng)反復考證并實地勘察,其遺址約在今昆陽鎮(zhèn)五顯殿街2號至24號住宅樓(文海圖文打印店附近)。但乾隆、民國《平陽縣志》所述的“五十步(約70米)”當屬虛數(shù)。據(jù)實地考察,應是二十五步至三十步之間,即32米至40米之間,因為“縣治西五十步”是城墻。
2.賢祠社學校舍
關于賢祠社學(鄉(xiāng)賢祠)的建筑布局,胡榮《新建社學鄉(xiāng)賢祠記》載:“凡建社學三間、學前鄉(xiāng)賢祠五間、東西軒房各三、東西廡房各六、外門樓一!笨滴酢镀疥柨h志》載:“賢祠社學,在縣治西北!表樦巍镀疥柨h志》載:“鄉(xiāng)賢祠,先在縣治西南。”王賓《嘉議大夫致仕按察使呂公傳》載:“(賢祠社學)前為祠堂,以祀歷代鄉(xiāng)賢!睋(jù)此可知,其建筑坐北朝南,正面有門樓一座。門樓之內(nèi)(北首)有二進平房,門樓與平房之間有前后兩個天井。第一進五間為鄉(xiāng)賢祠,祭祀宋、元平陽鄉(xiāng)賢十五人,即黃友、林湜、蔡必勝、徐誼、王自中、周元龜、徐儼夫、應節(jié)嚴、朱黼、孔夢斗、林景熙、林逢龍、陳高、史伯璿、周嗣德;第二進三間為社學,是學生上課場所。社學兩側有軒房(廂房)六間,社學、軒房兩側外圍有廊房(廡房)十二間,供路途較遠的師生住宿。至于其建筑面積,順治《平陽縣志·廨宇》有載:“賢祠(社學),……東西二十九弓,南十一弓,北十四弓!苯(jīng)換算,東、西外墻長度47.85米,南墻長度18.15米,北墻長度23.1米,總占地面積約1.5畝。
3.賢祠社學的學生與社師
明代社學學童入學年齡為8至15歲,賢祠社學也是如此!缎陆ㄉ鐚W鄉(xiāng)賢祠記》載:“圣天子命官督郡邑學,而必先令有司設社學者,欲民生八歲皆入于此,以從事小學之教,收放心,養(yǎng)德性,而立大學之基本。及其十有五年方入大學,以講明義理,措諸事業(yè),而收小學之成功,稽古立教之意至矣!币虼,賢祠社學的招收對象是平陽千戶所士官、官員及百姓的適齡子弟。學生數(shù)一般為30至130。據(jù)《新建社學鄉(xiāng)賢祠記》載,賢祠社學創(chuàng)辦時的社師是陳紀。陳紀,平陽縣城東門人,成化年間貢生,曾任福建壽寧縣訓導。致仕回鄉(xiāng)后,被聘為賢祠社學社師。
4.賢祠社學的教材
賢祠社學是教化合一的場所。學生不僅接受儒學經(jīng)典、禮儀及道德倫理教育,還參與儒教儀式,每年春秋兩季第二個月上旬丁日進行祭拜。其教學內(nèi)容主要有《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jīng)》等傳統(tǒng)啟蒙讀物及《大明律令》《御制大誥》《孝順事實》等明代社學特有教材。從《新建社學鄉(xiāng)賢祠記》可知,賢祠社學還學習宋、元平陽先賢詩詞文章。“觀今平陽所祀諸賢,……王光化作《孫子新略》《王政紀原》;徐禮部才高學博,以文鳴世;朱處士著《紀年備遺》,志從正統(tǒng);孔承議述《尚書本義》,林教授《白石遺稿》,陳錄事文本遷、固,詩溯漢魏;史先生《四書管窺》論諸儒著述之失,《管窺外編》論天文地理、制度名物,皆可為法施于民者。其仕則有守,而大節(jié)不可奪;其隱則有學,而嘉言為可法,是故良心義理之所發(fā)也。鄉(xiāng)閭子弟聚學于斯,誦其詩,讀其書,尚論其世,以講學進善而良心得所養(yǎng)也!
賢祠社學在平陽教育史上的地位
1.賢祠社學是溫州最早的社學
賢祠社學是溫州最早的社學,理由有三。其一,胡榮《新建社學鄉(xiāng)賢祠記》載,浙江按察司通令府州縣創(chuàng)辦社學時,各地守令“敬怠不齊,莫克咸勤,惟溫之平陽邑城內(nèi)”創(chuàng)辦賢祠社學;其二,經(jīng)查溫州各縣社學史料,無早于平陽賢祠社學的創(chuàng)辦記載;其三,胡珠生《溫州古代史》載,平陽賢祠社學是明代溫州首先建立的社學。賢祠社學創(chuàng)辦后,直至弘治十七年(1504),溫州各地才陸續(xù)創(chuàng)辦社學。可以說,賢祠社學為溫州各地社學提供了樣板和借鑒。
2.賢祠社學為平陽社學發(fā)展奠定基礎
賢祠社學創(chuàng)辦之前,平陽官學主要是縣學,其入學年齡為15歲或更大,啟蒙教育均在義塾或私塾進行。但義塾與私塾往往有家族性與區(qū)域性,普及面狹隘,受教育人數(shù)亦少。賢祠社學有著明顯的官學性質(zhì)。在其創(chuàng)辦之后,平陽官學入學年齡從原來縣學的15歲提前至社學的8歲,在縣學之前增加了一個辦學層次,亦為明弘治與萬歷年間大辦社學奠定了基礎。
3.賢祠社學為縣學府學輸送人才
社學作為縣學的基礎,承擔著為縣學輸送優(yōu)秀人才的任務。《新建社學鄉(xiāng)賢祠記》云:“夫古者鄉(xiāng)閭里巷莫不有學,即今之社學,蓋小學也;郡縣學選民之俊秀為弟子員,則太學也!薄坝裆藲q皆入于此,以從事小學之教,收放心,養(yǎng)德性,而立大學之基本!辟t祠社學作為明代溫州的第一所社學,更為當時平陽縣學乃至溫州府學輸送了人才。
賢祠社學的創(chuàng)辦,至今已有544年時間,其遺址今已蕩然無存,但它在平陽教育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墨淡彩的一筆。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新平陽報”、“平陽新聞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平陽新聞網(wǎng)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