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3120190031 平陽新聞網 版權所有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主管 平陽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辦 浙ICP備13002923號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平陽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8 www.cfj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應輝景 編輯 王秀華
春寒料峭,窗外有雨,恰是捧讀《撿影子的人》的最好恩賜。
我一直對這個書名頗青睞。“撿”是一個動作,要謙卑彎腰或是呈優美的蹲下姿勢。當我們關心“影子”的時候,我們又在想些什么呢?隨手翻開,寄居世間的一事一物,都毫無保留地在閱讀視野里迎面而來。
《撿影子的人》分為三輯,分別為沒有地址的生活、詞與物、別人的城。作為90后寫作者,謝寶光老師是敏銳和深刻的。他是一位不動聲色的旁觀者,靜靜等待“影子”出現,就像迎接雨后的第一綹陽光。
無奈、徘徊、生存、生命、陽光、空氣,世俗化的一切,悄悄褪去執著的盔甲。淡淡的敘述背后,有青春氣息,有時間叩問,更有一個人的勇氣。
對于封面,我總覺得,這塊小小的地方就像一滴水。它流經很多地方,或是成千上百種聲音合成的意向,它總能在我們拭目翻閱之前,調動我們的感官去感知書中未曾響起的聲響。“影子們以曠日持久的博弈替我完成最終的人格塑造,而所謂的寫作,不過是他們兵刃相見的戰場,無關榮辱與痛癢。”這是寫在封面上的一句話,而這里同樣有個“影子”貫穿其間,很清晰,甚至有點“熱辣滾燙”。
“對自身荒謬性不自知的人,在那個世界沒有立足之地。”這是作者開篇《我在皋塘村》一文中引用保羅·奧斯特的句子。“我”的行走,所見所思,如此沉靜,而彼時的世界低垂至一個蒼白神秘的韌性空間。“皋塘村這顆墨點在下午暈開,立起來,像一筐炙烤已久的面包,局部有一點焦黃的色澤,讓一個被旅途拖累的胃瞬間醒了過來。”當我初讀這樣的語句,感覺它有活脫脫的自由,也有個人生命力量的另一種光芒。這些語言自然會呼吸,它散發出來的是個人精神,是真實觀察,是包容。沒有誰能打擾一位寫作者不可侵犯的孤寂。就像北島所言,我和這個世界不熟,這并非是我安靜的原因。
“一個人無所事事地盯著四扇墻,靈魂會從身體里溜出來,說話。”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曾試圖去融入,但萬物間,包括一扇墻,取而代之的是屬于個人的矛盾和無法拒絕的事實。我們找到與世界對話的唯一方式,顯而易見,就是閱讀、思考,還有個人存在的良好和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應以情動人,景觸心弦,情動于中。《風是一把解剖刀》,風,無處不在。我讀到的“風”,可以把曾經堅固如磐的王朝吹垮,可以將我們每個人的鼻子與身體外部的各類氣味結合起來,可以更多地表現在偉大的修辭學能力上,比如風氣、風俗、風格。原來,不起眼的一陣風,活脫脫的,會成長、繁殖,會接納這萬物共生的鏈條。讀著讀著,風的眾多元素就跟著鮮活起來。它與詩友、村莊、親人、建筑、個人,都是逃離與妥協。有風的地方,就有活躍的生命。風,不會說活,而我們也都在風中豐滿、凋零。
在《別人的城》有關篇章中,無論是大士院、滕王閣,還是拉薩的一間酒吧,所有的故事與影子仿佛大光照臨,光澤溫潤。優雅線條、敏感神經,觸及的是作者本身敘述視角與故事空間的對話。特別是以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具體展現的是個人,那么所有一切歷經時間軟化的謙卑和智慧,行走與存在,聊慰內心平和。《陳述一座山巔之城》,我們同樣有理由目空一切,“佛珠、手鐲、轉經筒、牛刀、藏服,這些東西都和她沒有關系,眾手撫摸,獵奇的目光撒過去,一個皮質轉經筒被取走,帶下高原參與世俗生活”。太多意向沉淀下來,默默呈現一個高原女人的信仰與民族氣息。喝茶,吃面,沉默,微笑,之后他們去大昭寺磕拜。在這片神圣土地上,市井繁華,有天南海北的人群,有文化的重疊與融合。日復一日,他們的“影子”有莫名的孤獨與不舍。俗世人,面對這座山巔之城,包括我們的所有擦肩而過的“影子”都是真實的自己。文中的敘述經緯,如漾開的漣漪。于堅說:“西藏是一個只能體驗,卻無法想象的地方。”大抵這也是最好的詮釋吧!
回到這本散文集的語言風格層面。無論是寫實還是獨白,作為一個忠實的散文寫作者,我亦然佩服與欣賞。樸素或是脫俗的語言,宛若三月暖風。風格,始終不是孤立的。虔誠感受,體驗,思考,方能滋長筆下無窮無盡的可能。
回首,影子不止是一道影子。它擁有外界及更大空間里留下的印記。
影子的浪漫主義,關乎我們都在試圖找回自己丟失的影子。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新平陽報”、“平陽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平陽新聞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