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3120190031 平陽新聞網 版權所有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主管 平陽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辦 浙ICP備13002923號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平陽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8 www.cfj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作者 曾平汪 編輯 王秀華
已經多年沒有坐在戲臺下看戲了,前些日的一個下午,有人攛掇我去看展演,地點在弓橋路文化館二樓。這場展演,參加演出的除本縣有關劇團外,還有永嘉的京甌劇團和亂彈劇團,溫州的傳媒、傳播公司。參演的劇種有京、越、甌、和,還有單檔布袋戲、木偶戲、鼓詞等非遺劇團和曲藝團的節目,劇種與曲藝同馨,精彩紛呈。
我算不上戲迷,只能算是戲劇愛好者。傳承了上輩技藝,我小時候學會了拉琴。樣版戲盛行的那個年代,我在高中求學時曾拉京胡,為《紅燈記》《沙家浜》伴奏,也曾參加過區和公社組織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下鄉演出,和父親一起坐在后臺上拉琴。我青少年時代看過不少古典小說,那些年,更是看過不少的古裝戲,所以對戲劇有點僻好,至今常看電視里的戲劇節目。
展演的節目有京劇《對花槍》《釣金龜》,有越劇《梁祝–草橋結拜》《五女拜壽–哭別》,甌劇《昆山奇案–裝瘋》《金寶盆–上路》《虹橋贈珠》,和劇《斷橋–逃出金山把妻尋》等,還有木偶戲《李三娘挑水磨粉》、鼓詞《牛筋悠揚》、單檔布袋戲《鬧花燈》。
我非戲迷和票友,不懂戲劇套數,所謂的“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當然不敢妄議,只覺得人物鮮明,衣冠齊楚,唱念做打,功夫老到。京劇的老生捋髯,維妙維肖;老旦的唱腔,中氣十足;武旦的踢槍套劍,動作嫻熟;越劇花旦、青衣,動作柔美,唱腔圓潤。那水袖舞得如蝴蝶翩翩,似白浪翻騰。舞臺上人物輪翻上下,看得人眼花繚亂。
非遺就是非遺,本鄉本土的,特別有煙火味。平陽海燕曲藝團的鼓詞,年輕女演員的唱詞,字正腔圓。牛筋彈得猶如行云流水,給人以激昂奮進的感覺。溫州鼓詞,用溫州方言表演,與我們說閩南話的總有一點隔閡。小時候我也聽過,但聽不懂,所以早年來老家表演,只能唱一小段插曲,我們稱之為“門頭詞”。如今,我能聽懂溫州話了,也喜歡上了這門曲藝。
木偶戲和布袋戲是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看得最多的表演。木偶戲以前都是多人一臺戲,搭個臺子,懸掛多重的布幕,提線的人站在幕后,看戲的人看不到演戲的人。好像是用蠶絲做抽線,夜晚的煤氣燈下,連絲線也被忽略了,大家只看到木偶在表演。此次平陽縣創新木偶劇團表演的《李三娘挑水磨粉》是單人提線,人和木偶同臺演出。在提線人的提線抽動下,木偶李三娘步履穩健,水桶提放自如,推磨的高難動作酷肖,而且道具的磨盆里還真的流出液體來了。
布袋戲是由平陽縣(山門)單檔布袋戲劇團表演的。小時候我們看的也是單人布袋戲,只覺得很神奇。一只布箱放在方桌上,一打開,變成了一座宮殿,流金溢彩。表演者坐在“窗欞”后,也是看戲的人看不到演戲的人。道具人物從兩邊進出,所有樂器都由一個人操作,有時戲臺上同時出現好幾個道具人物,我們猜不到是如何操弄的。我最喜歡看那些小刀小槍,山大王帶嘍啰下山打劫,遇到有功夫的俠客,打斗起來,真好看!以至于現在還想看那打斗場面。
此次布袋戲表演在大舞臺上,為了全面展示非遺的精彩,除了略去宮殿式頂蓋外,還掀開布簾,讓觀眾看到如何一個人敲鑼打鼓,并完成道具人物的表演。布袋戲《鬧花燈》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其精彩之處就是所提舉的各種道具人物形式多樣、動作靈活多變,令人目不暇接。而最令我開心的是,我終于看到了表演者是如何手腳配合,同時敲打鑼、鼓、鈸的。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新平陽報”、“平陽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平陽新聞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