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40004 平陽新聞網 版權所有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主管 平陽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辦 浙ICP備13002923號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平陽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8 www.cfj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近日在閱讀《平陽文學》《南雁》中平陽作家包興桐的小說作品,又一次被他的村莊題材小說給深深吸引了。
在當代鄉村敘事多聚焦于城鄉變遷與陣痛時,包興桐的小說卻如一股清流,執著于描摹大山深處“未曾改變”的鄉村本真。他以獨特的內容選擇、詩意的藝術表達與恒定的美學追求,構建出一個自成體系浪漫詩意的村莊世界,讓讀者在樸實的文字間邂逅鄉村最質樸的溫度。《百花園》執行主編王彥艷曾這樣評價包興桐的鄉村系列小說:“初見包興桐的作品,我有些驚訝:文中的敘述者,分明就是藍色星光下,由山神護佑著走入森林的孩子。后來,他的作品結集成《從前的村子》。我忌妒地想,《從前的村子》該是他命定里的一本書。一個作者寫出這樣的書,于他,于書中的事物,都是一種幸運。”
在內容的選擇上,包興桐錨定鄉土“邊緣”,打撈日常詩意。《騎馬》《香》《野菜》《會飛的雞》等小說中,包興桐的敘事目光始終聚焦于鄉村中最具煙火氣的“小人物”與“尋常物”。避開宏大敘事,卻讓鄉土的肌理愈發清晰。
他寫村里人,聚焦“非典型”鄉土群像。他不寫叱咤鄉村的“能人”,反而鐘情于“長腳”“慢人”這類帶著生理特征或性格標簽的普通人,以及守護鄉村根脈的幺公幺婆和在傳統秩序中尋找位置的“倒插門”女婿。這些人物沒有戲劇化的人生,卻在柴米油鹽的日常里,藏著鄉村最真實的生存狀態與人性微光。
他寫村莊的物,賦予鄉土事物生命感。野菜不再是簡單的食材,能騎的公豬也不是荒誕的噱頭,一把來歷不明的尖鋤卻帶著一長串的故事,這些帶著山野氣息的事物,既是鄉村生活的物質載體,更被注入了孩子視角下的童趣與想象,讓鄉土世界充滿靈動的生機。
寫村里發生的事,他以孩童視角定格鄉村趣味。他擅長捕捉孩子眼中的鄉村故事——或許是《端午》里過節的習俗,或者是騎牛、騎公豬的“騎行冒險”,或許是翻過幾個山頭挖棉菜,到奶奶家過暑假的日常,這些無關功利的小事,濾去了成人世界的復雜,留存了鄉村最純粹的快樂與詩意。
包興桐小說在表達藝術上,善于融散文之真與詩歌之簡。打破了小說、散文與詩歌的邊界,以“散文化”的真實與“詩化”的簡潔,讓鄉土敘事脫離了沉重,多了份輕盈與靈動。如《甜》《月光刀》等,更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詩。
他以散文式的真實拒絕虛構的“濾鏡”。《當我們老了的時候》描寫的是一對“冤家”老夫妻的日常言行。他的描寫不刻意雕琢,沒有激烈的情節沖突,卻用白描般的細節還原鄉村的日常肌理,讓讀者仿佛能觸摸到大山深處的風與泥土的氣息,有著最最真實的人間煙火。他的小說善用短句定格瞬間,有著詩歌式的簡潔。他極少使用冗長的段落與復雜的修辭,常用短句傳遞情緒與畫面,寥寥數語便將童趣與鄉土的鮮活定格,留白處更顯韻味。
在城鎮化加速、鄉村不斷被“改造”的當下,包興桐的小說始終堅守著一份“反潮流”的美學追求——他筆下的村子“藏”在大山深處,未曾改變,不曾改變,這份“不變”并非拒絕進步,而是對鄉土精神根脈的守護。他不寫鄉村的凋零與失落,而是執著于挖掘那些超越時間的鄉土特質:人與人之間的淳樸聯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堅守。這種美學追求,本質上是用文字為鄉村建立一座“精神博物館”,讓那些正在被時間消解的鄉土記憶——阿婆的嘮叨、孩子的嬉鬧、野菜的清香……得以留存,也讓讀者在“不變”的鄉土中,尋回內心的安寧與對本真的向往。
“我寫的這些鄉村故事,是我對鄉村追憶似的發現。”這句自白來自《山花》雜志上刊發的他的一篇創作談《鄉村,一種可能的生活》。包興桐的鄉村小說,沒有宏大的主題與深刻的批判,卻以對鄉土的真誠與熱愛,在內容、藝術與美學上構建出獨特的風格。他讓我們看見,鄉村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家園,更是精神層面的“原鄉”——即便大山之外的世界日新月異,那些藏在鄉村褶皺里的真淳與詩意,永遠值得被書寫、被銘記。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新平陽報”、“平陽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平陽新聞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